植物营养诊断
概述
诊断为对一所予状态给与一个客观且可靠的陈述,或藉研究其征候或历史以测定及证明一病态的性质。由作物所呈现之外表征候,判断其营养状态称为植物营养诊断。影响植物 (作物) 生长的因子可以归为两类,其一为遗传上的,另一为环境上的,两者具有相同之重要性。环境是指外界条件与影响一个生物生命与发展的总称。在所有环境因子中,已知对植物生长影响较重要的有温度、水分、光照、光周期、空气组成、土壤构造与土壤空气组成、土壤反应、生物因子、无机营养、限制生长的因子不存在、土壤空气中的毒物质。有许多因子是互相关联的,如土壤空气与水分、土壤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浓度等。
植物体中有50-100 g/kg (5.0-10.0%) 为无机养分,即无机养分是植物之构成成分之一,因此,缺乏无机营养元素,植物也无法生长良好甚至无法生长。高等植物之必需元素是指植物生长过程中所*之元素。对高等植物而言,有十四个矿物必需元素 (氮、磷、钾、硫、镁、钙、铜、锌、硼、锰、钼、氯、铁与镍) 已经确立,但是氯与镍于一些植物品种。当植物缺乏必需元素时,植物无法完成其生命循环;又由于元素在植物体内之功用无法由别的元素取代,因此,常会有特定之征候出现;无机营养过多时,也常有特定之征候出现。这些现象一般通称为营养障碍。营养障碍的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植物体内之生物化学反应发生改变,其次是微细构造发生变化,终则外表出现征候。所以当外表出现征候再行校正,其实已经是太晚了。
外表征候与判断之原理依据
植物必需元素的缺乏通常有特殊的征候出现,乃因元素缺乏时,影响生理活性。因此,根据元素的功用及移动性可做初步的判断。由外表征候诊断为直接的方法,但是仍有争论,生产者无法预先处理,但此法有其优点。如可以当任何其它方法的补助、不需要太贵重或精密的仪器、可被生产者使用。
首先要确定此现象非由细菌、真菌或病毒等所引起的疾病或其它非养分的环境因子所引起者,如水分缺乏。一般而言,非疾病所引起的现象,不会传染。但是由元素所引起的效应,可以被其它生长因子作某些程度的修饰。事实上,同一元素缺乏的特性征候基本上是相同的,其征候与其在植物体内的功用有关,但是有时候无法确知哪一个功用受影响。
区分营养与非营养的问题,一般的现象为:营养障碍通常为全面性的,且发生的部位有规则可循;如营养障碍所造成叶片的黄化或坏疽症,有规则可循;有些营养障碍的征候在作物生长初期出现,随生长或条件的改善会逐渐消失。
一个元素缺乏,可能也表示另外一个元素的过多,因此,无法毫不保留的说其效应是由于缺乏而非过多。
通常在一环境中发生一元素缺乏时,起初受影响的生长效应是典型且当做与其它元素的缺乏症区别的依据。各元素发生缺乏时,可能出现之征候简述如下。
一 、氮
植物体中含氮20-40 g/kg (2-4%),为重要之无机营养元素,构成蛋白质、胺基酸、核酸、叶绿素等化合物。缺乏,生长速率下降,植株矮小。缺乏时叶绿素合成受抑制,叶片呈黄色。严重时呈现褐变。因氮在植物体内之移动性大,故缺乏症先发生在老叶。
二、磷
植物体中含磷0.5-5.0 g/kg (0.05-0.5%)。能量代谢有关、核酸、核苷酸之组成分。缺乏,生长速率下降,植株矮小。由于叶绿素之形成不受影响,而生长下降故使叶片呈深绿色。某些单子叶植物,如玉米花青素之合成增加,故呈现紫色。在植物体内之移动性大,缺乏症先出现在老叶。
三、钾
植物体中含钾10-50 g/kg (1-5%),维持细胞膨压、促进酵素活化、促进光合产物之传输、促进蛋白质与脂肪之合成等。故钾缺乏生长速率下降,植株矮小、叶片褐变。在植物体内之移动性大,缺乏症先出现在老叶。
四、硫
植物体中含硫2-5 g/kg (0.2-0.5%),构成蛋白质、胺基酸等。缺硫时,氮也无法有效利用,即氮与硫密切相关;硫乏生长速率下降,植株矮小。硫为蛋白质的组成,故缺硫时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也导致叶片黄化。
五、钙
植物体中含钙2-10 g/kg (0.2-1.0%),为细胞壁之组成分、维持细胞膜之正常功能、促进酵素活化等。在植物体内之移动性是所有无机营养元素中小者,故缺乏症先出现在新叶,尤其是生长点。其特征是生长点无法正常发育,通常形成扭曲。又因细胞膜无法维持完整,许多分解性酵素释出,造成细胞褐变。细胞壁之结构受到影响,易受破坏。
六、镁
植物体中含镁2-6 g/kg (0.2-0.6%),为叶绿素之组成分、促进酵素活化等。镁是叶绿素之组成分缺乏时叶绿素无法合成,故呈现黄色。在植物体内之移动性大,缺乏症先出现在老叶。出现脉间黄化,严重时则出现褐变。个别之叶片变硬且易碎,细脉扭曲。类胡萝卜素之合成受影响。叶片未熟掉落。
七、铁
植物体中含铁50-200 mg/kg (ppm),与叶绿素之形成有关、酵素之活化剂、细胞色素之组成分等。因此,铁缺乏也表现叶绿素无法合成。在植物体内之移动性小,缺乏症先出现在新叶。新叶黄化。
八、锰
植物体中含锰20-300 mg/kg (ppm),参与光合作用、为酵素之活化剂、参与氮的代谢。胞器中对锰缺乏敏感者为叶绿体;组织缺锰细胞的体积变小,出现较多的细胞壁、上下表皮间的组织收缩、对细胞伸长速率的影响比对分裂的影响大、侧根的形成*停止且出现较多小而无液胞的细胞。与缺镁相似,发生脉间黄化,但锰缺乏先发生在年轻叶片,镁则先发生在老叶。双子叶植物缺锰的特性为叶上有小黄点,单子叶植物缺乏症出现在叶片的基部,为绿灰色的点及带。
九、锌
植物体中含锌2-100 mg/kg (ppm),促进光合作用、参与生长素的合成、为许多酵素之组成分、参与蛋白质的合成。锌缺乏的植物常出现叶片的叶脉间黄化,这些区域呈现白绿色、黄色甚至白色,严重时幼叶变小,新梢节间变短。在单子叶植物,在主脉两边出现黄化带。在果树,叶片的发育受影响,在年轻的枝条末端形成不均匀的簇状小硬叶,枝条常常相继死亡,而叶片则未熟掉落,果实小。在苹果树,树皮也受影响,形成粗皮及易碎。蔬菜的锌缺乏症则因品种而有较大的差异,大多数为节间变短及老叶黄化,有时候,年轻叶片也黄化。
十、硼
植物体中含硼2-100 mg/kg (ppm),不同之植物对硼需求之差异甚大,禾本科植物硼缺乏之临界浓度5-10 mg/kg,一般植物为80-100 mg/kg。促进细胞壁之形成、糖之传输、维持细胞膜之正常功能、促进蛋白质与核酸之合成等。硼的缺乏易受影响的部位为顶端下细胞、分裂过程的细胞、代谢活性高的细胞。组织内缺乏症:一般为分裂组织质变、退化、组织细胞壁崩坏、维管束发育不全、崩坏等,但因植物种类而异。外观上的症状:因植物而不同,硼缺乏的二次症状常常被当做病原菌感染。顶端生长:丛生状、枯死、变色、发育不全、可以看到许多侧芽再生及死亡。典型缺硼,成熟叶的叶缘、叶尖黄化或坏疽。硼的缺乏先发生在生长点,年轻的叶片成畸形或皱缩,且较粗糙,且常出现深绿色,脉间出现不规则黄化,叶和茎变脆,生长点死亡;花药萎缩、花粉异常、落花、花青素消失、种子不稔;果实、块茎、贮藏根的肉质部有褐斑、褐变、龟裂、水浸状、维管束变色、发育不全与崩坏。茎、叶柄肥厚、木质化、漏出汁液、水浸状、伸长生育不良;根伸长发育不全、前端坏疽、生长停止;组织内的缺乏症一般为分生组织、变质退化。组织细胞壁崩坏。
十一、铜
植物体中含铜2-20 mg/kg (ppm),参与光合作用、参与氧化还原反应与呼吸作用、参与氮的代谢、调节植物生长素浓度。因铜移动性低,缺乏首先发生在新生的组织。谷类作物在分櫱期时,缺乏症首先出现在叶尖,严重时可能会更早出现,叶尖变白,叶子变细且扭曲,节间的生长受抑制,新叶的形成受阻。树木缺铜时,木质化受阻,木质部的导管发育不良。铜过多先抑制根的生长,叶片黄化像铁缺乏。
十二、钼
植物体中含钼2-10 mg/kg (ppm),参与氮的代谢。植物缺钼,一般表现氮缺乏的征候。许多植物的缺乏症特征为叶片的形成急速减少且其形态成为不规则,称为鞭状尾,因发生局部坏疽且叶片形成期早期,维管束的分化不足。老叶沿主脉发生黄化及坏疽。严重缺乏:老叶叶缘黄化及坏疽。
十三、氯
植物体中含氯2-20 g/kg (0.2-2%),参与光合作用、维持电荷平衡与膨压。典型的氯的缺乏征候为:叶片凋萎、小叶卷曲、褐变与黄化,与缺锰相似,严重抑制根生长。菠菜与甜菜缺乏氯临界的浓度0.13-5.7 g/kg。
土壤性质与营养缺乏之关系
对栽培历史、植物之特性、土壤性状等有充分之认识则有助于正确之征候判断:
土壤质地:粗质地土壤之阳离子交换能量小,因此,一般之养分均较少。容易发生缺乏症。
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影响化合物之溶解度及微生物活性,因此,也影响养分之有效性。土壤呈酸性,也是风化程度深之现象,风化程度深则使盐基性养分,钾、钙与镁被洗出,容易发生钾、钙与镁缺乏;酸性不利于细菌之活性,使土壤有机物之矿化作用不易进行而造成氮与硫之缺乏。一般而言,在矿质土壤,pH 6.5-7.0时大部分养分之有效性较高,酸性时,硼、铜、铁、锰与锌之浓度高而可能对作物造成毒害之现象,尤其是锰,常成为酸性土壤障碍之一原因;钼则在酸性之条件下有效性低而可能呈缺乏之现象。在有机质土壤之情形则与矿质土壤不同,各种养分之有效性高时之pH为5.0-6.0。
土壤有机物:有机物除了是氮、磷与硫之重要来源之外,也是其它所有植物无机营养元素之重要来源,因此,有机质少之土壤容易发生元素之缺乏症。
土壤水与空气:水与空气在土壤中之相对量是互补的,当土壤水多时,空气则相对的较少。当通气不良时,容易造成还原条件,使铁与锰在土壤中之有效性提高而造成对作物之毒害。
结语
由外表征候之诊断植物养分之缺乏症,虽然有规则可循,但是仍有不同元素之缺乏症表现相似之征候,有些元素之缺乏症甚至不易判断或区别。在田间经由经验之累积与对土壤性质之了解,可以对大量元素之缺乏症做相当准确之判断,也可以对有较典型微量元素缺乏征候之元素缺乏症做准确之判断。
欢迎索取详细资料!
http://www.chem17.com/st164267